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传播 > 技术传播

技术传播

技术传播

“时间”问题之四,解密陀飞轮传动原理

  所谓“陀飞轮”,究其起源,须追溯到十八世纪末的一位瑞士籍钟表大师宝玑(Breguet )。1795年,他为了克服怀表的位差,设计和制造了他称之为“Tourbillon”的旋转擒纵机构。

  表的位差主要来源于摆轮的不平衡以及游丝工作时的偏心,由于这两个因素分别在其方位相差180o对走时快慢的影响正好相反。于是,他把擒纵机构和摆轮游丝系统一同配置在一个旋转的支架上。这个支架就装在秒轴上,以每分钟一圈的速度转动。因此,摆轮和游丝的重心方位每经历30秒即发生180o转换,这样,二者由于偏心引起的走时快慢正好得以相互补偿。因此,更确切的说,宝氏“陀飞轮”是一个旋转擒纵调速器。在布氏所处的年代,受技术条件限制,摆轮不能做到非常平衡。他采用变化方位的方法消除其影响,无疑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思。

  宝氏“陀飞轮”在制造上要求非常精细,否则易出故障。由于它是装在秒轴上的,比之普通的表要消耗更大的功率,成为一个先天性的缺点。1894年,英国人邦尼克森(Bonniksen)制成了另一种旋转擒纵机构“卡罗素”(Karrusel)。它与宝氏“陀飞轮”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,转速比前者约慢40倍。因而可以大大降低了功率的消耗。在制造和调整上带来了一些方便。但由于方位变换的周期加长了,所以在位差的补偿上不如前者有效。

  每当人们见到“陀飞轮”,无不为其复杂构造、奇妙动态,而百思不得其解。在此,我们一起为这一独特的传动机构,解开神秘面纱。

下载详细内容: 解密陀飞轮传动原理.pdf

资料整理:深圳市钟表质量检验中心(SWQC)


如果您认为以上资料还有待完善,或需要更新以及修改内容,诚请沟通。